2025年7月光伏项目最新动态:技术突破与产业调整并行
一、国内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运
7月2日,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正式建成投用,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光伏领域实现重大突破。该项目与既有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,形成目前中国石化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,年发电量达1670万千瓦时,可减排二氧化碳1.4万吨。其技术亮点包括:
-
抗腐蚀设计:采用特制浮体与支架,有效抵御海水盐雾腐蚀及生物附着;
-
潮汐适应系统:研发水下锚固系统,可抵御13级大风及3.5米潮汐落差;
-
发电效率提升:通过光伏板随潮汐升降设计,利用海水冷却效应使发电效率提高5%-8%。
二、光伏玻璃行业启动历史性减产
7月初,国内十大光伏玻璃企业达成协议,计划集体减产30%。此次减产背景为:
-
价格崩塌:3.2mm镀膜玻璃价格同比暴跌40%,2.0mm玻璃均价跌至12.92元/平米;
-
库存高企:行业库存天数达30.71天,相当于全行业空转一个月;
-
亏损严重:平均毛利润亏损362.9元/吨,双玻组件渗透率达67%加剧产能过剩。
企业同步加速海外布局,如亚玛顿在阿联酋投资2.4亿美元建设50万吨光伏玻璃生产线,以规避贸易壁垒并利用当地能源成本优势。
三、政策端强化建筑光伏一体化推进
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《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求:
-
覆盖率目标:到2025年,新建公共机构建筑、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50%;
-
技术路径:推广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系统,既有建筑加装太阳能光伏装置;
-
金融支持:完善绿色建筑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及绿色信贷产品。
四、产业链价格持续承压
据InfoLink数据,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延续下行趋势:
-
硅料:致密料成交价下探至30-34元/公斤,海外硅料均价19美元/公斤;
-
硅片:183N尺寸价格跌至0.88-0.90元/片,210RN规格价格优势收窄;
-
电池片:N型各尺寸均价下滑至0.235-0.26元/瓦,P型电池片出口均价0.035美元/瓦;
-
组件:TOPCon双玻组件国内交付价0.66-0.68元/瓦,HJT组件集中项目执行价0.73-0.75元/瓦。
五、资本市场反应强烈
7月2日,光伏概念板块现涨停潮,亚玛顿、通威股份、福莱特等17只个股涨停。驱动因素包括:
-
减产预期:光伏玻璃减产30%消息提振市场信心;
-
技术突破:超薄光伏玻璃(如亚玛顿1.6mm产品销量占比超50%)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;
-
海外项目进展:如Bisol集团斯洛文尼亚工厂扩产计划,年产能将增至750兆瓦。
六、国际市场动态
-
德国电价负值常态化:5月电力现货市场负电价小时数达162小时,6月最低电价-0.099欧元/千瓦时;
-
法国植物光伏协同研究:洛林大学发现光伏板下植物生物量可增加三倍,植物蒸散作用使光伏组件性能提升18%;
-
东南亚贸易格局变化:印度厂商转向东南亚采购电池片,以规避中国产品关税。
七、行业趋势展望
-
技术迭代加速:超薄玻璃、钙钛矿电池等高端产品需求增长,推动落后产能出清;
-
出海布局深化:企业通过海外建厂规避贸易壁垒,如亚玛顿阿联酋项目、信义光能东南亚布局;
-
政策引导转型:建筑光伏一体化、智能光伏应用成为碳中和目标下核心路径。
(数据来源:中国光伏行业协会、InfoLink Consulting、国家能源局、企业公告及权威媒体报道)